“八山一水一分田,涨海声中万国商。”以开放、包容著称的福建市场一直呈现出独特的酒类消费习惯。
“2021年,福建酒类市场规模约为260亿元,其中酱酒规模约120亿元,增幅高达60%。”对福建白酒市场进行调研时,福建省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兼汪庆璋对酒业家说。
但是,去年酱酒在福建形成的高增长态势未能在今年保持下去。
“今年,酱酒在福建市场已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头部品牌动销稳定,发展较为良性,而缺乏度的中小品牌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有福建酒商这样告诉酒业家。
在调研福建2022上半年酒类市场时发现,受疫情影响,福建市场的白酒消费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2021年的酱香热已明显降温,福建酒商下半年更看好浓香品牌的行情。
福建白酒市场素有“南酱北浓”的说法,消费水平更高的厦门、泉州、莆田等闽南区域以酱香消费为主,闽北则以浓香为主。但也有例外,闽北的南平市由于存在福矛、双龙戏珠两个颇具规模的地产酱酒品牌,福矛去年的销售规模甚至已超6亿,因此酱酒消费氛围浓厚。
前两年涌入福建的酱酒品牌加大了福建酱酒消费的氛围,也掀起了一波福建酒商对酱酒品牌的追捧,但今年上半年,酱酒在福建酒商群体开始失宠。
“近年来在酱酒热的驱动下,福建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酱酒品牌,导致品类市场拥堵,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价格混乱,消费者难以分辨,(福建)酱酒市场已然进入调整期。”酒业大商福建象屿酒业总经理牟磊对酒业家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福州酱酒经销商对此表示认同,他强调说:酱酒近年来在福建发展迅速,主要依赖茅台的作用,过百亿的福建酱酒市场上,茅台就占了半壁江山,习酒、茅台酱香系列酒、郎酒、国台、珍酒、摘要等头部酱酒品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后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更多的是中小酱酒品牌涌入福建市场,看起来很热闹,热度却集中在渠道端,终端消费者的认可度较差。
一位资深酒商表示,在福建市场,酱酒的渠道泡沫在疫情这面“照妖镜”下开始消散,这对整个酒类市场的良性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
在多位福建经销商看来,福建白酒市场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并释放了全新的信号。
“前几年因为受到酱香热冲击,浓香白酒一直处于调整和徘徊期,现在酱酒开始回调,五粮液、剑南春、洋河、泸州老窖、沱牌等浓香品牌都有所回升,此类浓香名酒预计在下半年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牟磊对酒业家说:“在疫情影响下,白酒品牌在福建市场的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头部品牌的渠道动销比较稳定,而大量缺乏度的中小品牌一直处于动销困难的状态,尤其是前几年借着酱酒热涌入的大量新品牌,所以现在渠道里反而更混乱。”
对于上半年酱酒在福建市场的降温,一位头部酱酒品牌的福建大区经理对酒业家表示:“从品类驱动的酱酒热,到品质驱动的白酒消费升级,消费者逐渐用理性和成熟的生活观念重新审视白酒品类,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选择,这意味着福建市场不同香型白酒之间的挤压将会告一段落,每种香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靠品质决胜的品牌竞争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事实上,福建酒类市场今年上半年呈现出的品类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行业对福建市场“白进红退”现象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上述大区经理告诉酒业家:“前些年福建市场所谓的‘白进红退’其实是特定时间段内多种原因综合导致的市场现象,简单地认为白酒抢占了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其实过于片面。严格意义上讲,一边是疫情影响下葡萄酒的消费场景缺失,另一边是酱酒热带动白酒品类猛增,这种情况下,两种品类市场份额的变化并不主要由消费偏好改变所致,而是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更大。”
其次,福建市场不同香型白酒之间的挤压逐渐落幕。牟磊始终不太赞成“某一香型在福建市场能占优势”的论调,他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因为福建多地出现疫情反复,传统的酒行渠道、餐饮渠道、宴席市场普遍面临动销困难,整体白酒行业都有所回调,这与香型无关,究其根源,还是渠道存货太多,供大于求。当市场情绪逐渐回归理性,未来的品类格局就会趋向百花齐放。”
厦门的一位酒商也表示,福建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酒类消费市场,随着消费者不断成熟,每种品类都有自己的天地,彼此共生,推动酒类消费总量稳步提升,各品类只会有市场份额的变化,不存在谁可以吃掉谁。
但在品类竞争此消彼长之下,福建市场品牌竞争的形势日趋激烈。一位福建白酒市场观察家认为,在品质消费趋势下,头部名酒品牌的优势将会持续扩大,缺乏品牌力和产品力的中小品牌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他指出,核心原因有三点,第1,消费者对头部企业或品牌更加认可,这是在长久市场培育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品牌信任;第二,消费者对于长期消费的某款产品或某个品牌会产生品质依赖,头部品牌在品质上更具稳定性;第三,头部企业在服务竞争中占据优势,由于营销网络相对比较完善,后勤服务更加系统、和规范,头部品牌有能力提供更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多位福建经销商判断,接下来的两三年,福建市场将会进入品牌争夺存量的激烈竞争态势,具备品牌优势和品质背书的名酒将在的市场管理下实现良性发展,而急功近利、靠市场营销过度宣传的品牌大部分都将很难立足。(来源:酒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