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疆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将达100万亩,葡萄酒年产量达到70万千升,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800亿元。也是在去年同一时间,葡萄酒被列为与石油石化等在内的新疆“十大产业”之一。
事实上,这是继2019年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之后,新疆再度在战略层面高位推动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而这一系列政策也被业内视为新疆葡萄酒崛起的强信号。
时隔恰好一年,这一规划落地成色如何?在政策红利的释放下,新疆葡萄酒发展又呈现出哪些新变化?在国产葡萄酒风头正劲之时,新疆产区又是否能抓住机遇乘风而上?
了解到,尽管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市场不容乐观,但新疆产区的诸多酒庄仍然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作为展图集团旗下四大板块之一的中菲酒庄,在疫情的以来的2020年到2021年,均实现了年均25%左右的增长。“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整体销售份额还是有所增长。”展图集团副总裁李应孜表示。
中菲酒庄的增长并非孤例。据酒业家获知,天塞酒庄也在疫情与葡萄酒市场萎靡的双重压力下保持了连续两年的小幅增长,新疆丝路酒庄的市场销售则在2021年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事实上,具体来看,各酒庄增长的底层逻辑却不尽相同。作为背靠展图集团的中菲酒庄,得以实现全渠道销售,不仅有广泛的省级代理网络,更在今年与酒仙、国内大商携手,保持了稳定增长;天塞酒庄不仅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城市设有前置仓,抵御了物流风险的同时,利用社交电商如抖音、平台实现了近年来线上的翻倍增长;而作为小而美的丝路酒庄,其团购客户占比60%以上,客户黏性、忠诚度较高。
尽管增长路径各有差异,但它们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点:经过多年发展的新疆葡萄酒,产业基础已经相对扎实,各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抵御市场波动、抗风险的能力。“新疆产区的发展基础不是政策快速推动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因此,企业自身的成熟度与承压能力较强,良性发展的程度较高。”天塞酒庄庄主陈立中表示。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也正因如此,使得新疆产区尽管历经40多年的发展,却并没有利用产区优势抱团发展,而是各自为营的发展模式,致使产区在相当产的时间内并不具备品牌效应。
但这一问题在去年以来有了更为实质性的突破。
在去年的“十四五”规划中,新疆产区对葡萄酒产业提出了提升种植基地标准化水平、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8个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协会作用5大保障措施。
有意思的是,与2019年的发展规划出台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多位酒庄负责人对政策的不知情形成了一些反差。在2021年《规划》出台后的一年里,酒庄庄主们则纷纷表示目前已感受到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新疆葡萄酒产业的高位推动氛围正在形成。
“自治区政府确实出台了一些方案,今年6、7月份,自治区政府也召开了座谈会,提出了关于发展新疆葡萄酒的若干具体政策、条例。”新疆丝路酒庄庄主李勇告诉酒业家。
“政府确实是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工作的。比如主导一些赛事、推广活动,制定比较清晰的产区规划,推进产区地理标识的保护,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推动产业的发展等等,在资金的补贴上酒庄也有享受到。”陈立中也表示。
在资金扶持上,按照规划,新疆自治区每年给予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2000万元。而据新疆葡萄酒协会王莹介绍,到“十四五”末这一资金扶持要达到4500万元。“今年计划是对11个相关项目的补贴。实际上各地、州还有其他补贴。”王莹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整体下行的趋势下,与2019年发布的规划相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成为新增内容,且与“加大市场培育力度”一起被置于前置战略地位。而从过去的一年来看,新疆产区也的确在公共品牌的培育与市场开拓上下足了功夫。
据王莹介绍,在“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向下,自治区政府正从多方面发力,不断加强新疆葡萄酒公共品牌的推广并助力产区招商。
在“走出去”上,新疆自治区政府每年组织酒庄参加春秋糖等大型展会,提高品牌度;不久前,由政府政府牵头成立的“新疆葡萄酒京东自营专区”正式上线,而这不仅成为新疆葡萄酒线上销售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搭建起了消费者与产区直接沟通对话的桥梁;而自去年以来,政府还多次组织酒庄在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等开展城市巡展,借助外省援疆政策让新疆葡萄酒走出去。此外,新疆产区培训课程的制定工作也已启动,将实现品牌对外输出的统一标准……
在“引进来”层面,自治区政府则通过每年在各产区举办丝绸之路葡萄酒节,吸引经销商与消费者走进酒庄与产区,感受产区风土,对新疆葡萄酒这一品牌有更深入的认知。
“以往新疆产区对公共品牌的推广相对较弱,酒庄单打独斗,现在从政府层面主推新疆葡萄酒这一公共品牌,抱团做推广,让产区名片更具有度。”王莹谈到。
对于新疆产区而言,扩产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按照《规划》,到2025年,新疆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目标达到100万亩,葡萄酒年产量达到70万千升。而酒业家也注意到,这一目标比2019年发布的规划中“到2025年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力争达到80万亩,年产量达到48万千升”的目标更为远大。
而与之相悖的是,在多重因素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影响下,新疆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从顶峰时的65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35.1万亩,降幅高达46%;葡萄酒产量由26万千升下降到2019年的17.5万千升,降幅高达33%。这种势头对产区的整体发展不理。酒业家也进一步了解到,当前在新疆产区“砍葡萄”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这也或表明,种植面积的萎缩趋势仍在持续。
在当地酒庄及业内人士看来,种植面积的萎缩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首先,尽管葡萄酒被列为新疆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但与石油石化、电力、林果、旅游等产业相比,葡萄酒产业产值可谓微乎其微。
李勇也谈到,新疆经济作物多元,如薰衣草、小麦、玉米、西梅等。对农户而言,种植酿酒葡萄的经济效益低于其他作物,农户就失去了种植意愿。
另一方面则是囿于“以销定产”。在中国葡萄酒市场持续走低的趋势下,市场的不景气反过来也抑制了上游酒庄的种植意愿。
业内人士谈到,《规划》中的目标更多地是基于新疆广阔的地域条件。与国内其他葡萄酒产区相比,这是其能够实现扩产的可行性,而扩产的可能性仍然还在于市场。“从规划上可以扩张,而且葡萄种植需要时间,但必须解决扩产带来的产能消化问题。”葡萄酒营销专家、智德葡萄酒营销机构总经理王德惠表示。
而也从各酒庄了解到,在市场相对良性的情况下,酒庄则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种。“就天塞来说,我们每年都会小幅扩种1、200亩。”陈立中表示。李应孜也表示,随着销售的增长,中菲酒庄去年、前年已经在逐步扩种。
“此外,从当前中国葡萄酒下行的趋势来看,政府现在也提出了从数量向质量发展的转化。”王莹谈到,比如在《规划》中提出了“4+2”的产业发展格局,在2019年规划中提出的4大产区基础上增加了“推动阿克苏传统慕萨莱思葡萄酒特色产区和南疆三地州葡萄蒸馏酒新兴产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其他地区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内容。
“从政府层面,推广新兴产区,利用当地特有的葡萄资源做蒸馏酒,让产品更多元化,适应市场竞争。”王莹表示。
基于上述分析,新疆产区在“十四五”的未来3年内能否实现百亩种植,仍存在可能性与可行性的博弈,从当前来看仍无法预估。
事实上,与国内其他产区相比,新疆产区的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其距离主销售区域、主流消费人群比较地理距离较远,同时产业配套不完善,二者则带来了“双重”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了新疆葡萄酒的价格优势;产区品牌度仍有待提升,市场环节依然薄弱;产区政策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大,缺乏核心品牌发挥市场带动作用等。
尽管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存在这些“后天”制约,但新疆产区仍瑕不掩瑜,具有先天的气候、环境优势,而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稳定的关键所在。而在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中,品质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据酒业家了解,在目前新疆产区的销售占比中,原酒比例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而这正是新疆葡萄酒气候优势下产品品质的突出体现。
“在葡萄酒行业,年份是一个重要概念,好年份和坏年份差别很大,在中国大多数产区都是雨热同季,碰上了不好的年份,对葡萄的品质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新疆降雨非常稀少,葡萄成熟度非常稳定,这就让新疆的原酒能够保持稳定的品质,从而也保证了每年原酒需求相对稳定的量。”陈立中分析。
近年来,伴随国潮的兴起、国产葡萄酒品质的提升,“国人喝国酒”的呼声日渐高涨。在酒业家今年5月的调研中也发现,在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关注度和信心越来越足的趋势下,进口酒商们也纷纷转向国产酒。
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7、8月,国产葡萄酒产量虽呈下滑态势,但从全年来看,与上半年下滑数据对比,7、8月下滑幅度明显收窄。
在这一背景下,在业内人士看来,新疆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或将乘着国产葡萄酒崛起的东风迎风而起。“非常看好新疆的产区发展,具有非常好的竞争力,在国产葡萄酒起势的时期,新疆产区有很好的崛起机遇。”王德惠表示。
“假以时日,随着技术持续提升,市场品牌的营销能力提升,新疆葡萄酒将来占据中国葡萄酒主流市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陈立中也说到。(来源:酒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