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是厚重的,130年的根脉“酿造”出的是醇厚;
张裕又是年轻的,130年,从“0”到“1”,律动的始终是一颗年轻的心!
从1892年到2022年,130年间,张裕作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祥地,心怀民众,革故鼎新,创造了中国葡萄酒的传奇——亚洲第1、世界第四,产品远销77国,市场占有率、产销量、盈利能力连续20多年稳居行业之首。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时!130年的张裕,如今再出发!
张裕卡斯特酒庄。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摄
生为中华民族
当效力于中华民众
“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
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斥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立张裕品牌时,就立下如此誓言。实业兴邦的理念也由此深深地镌刻在张裕的骨子里,传承至今百余年。
作为中国第1家工业化酿造葡萄酒企业,张弼士先生创办张裕的初衷,曾刊登在当时的《商务官报》上,题为《创办张裕酿酒公司的缘起》。在烟台芝罘区大马路56号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里,对该文有清晰记载:中国之酒类,用稻、粱、黍、麦为之,岁耗民食不下四分之一,而其味之美、价之高,反不敌洋酒。则曷若仿照外国,开山种果,以果酿酒之为愈乎……若中国能种植仿造,以其上品之酒出洋,可取回外洋之利不少。即以寻常之品,供民间日用之需,岁可省米麦之属亦不少。”
由此可见,张弼士创办葡萄酒公司的初衷,一是可以通过出口为国家创汇,内销为国民服务;二是能为国家节约粮食,让人们喝上健康的酒,抵御洋酒的入侵。
虽生逢乱世,但张弼士竭一身之力,奉一家之财,殚一生之智,终生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这种“爱国、敬业、优质、争雄”的基因不仅成为张裕品牌的深厚积淀,更超出企业,成为激发民族向上的基因。
回首百余年流金岁月,张裕经历并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沉浮,但以产业报国、为国人造葡萄酒的情怀与初心始终未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的国庆之夜,张裕酒第1次登上国宴的舞台。自此,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张裕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张裕为国人造葡萄酒的情怀,得到高度认可。1956年,向包括张裕在内的中国葡萄酒行业企业指出:“要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这一指示新中国葡萄酒业的蓬勃发展。几年间,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先后建起多家葡萄酒厂,张裕公司则在其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酿酒工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日渐被重视,亟须的酿酒大学。1958年,受国家轻工部委托,张裕承担起新的历史重任,成立了“张裕酿酒大学”,张裕工程师和技师自编教材,亲自授课,采用边教边学边实践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业培养出40多位技术人才,影响遍及。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张裕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为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着。1987年春天,烟台市提出举办国际葡萄酒、白兰地品评会,以扩大烟台和张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张裕积极作为,邀请时任国际葡萄·葡萄酒局局长罗伯特·丁洛特先生,携多位世界 葡萄酒、白兰地专家来到烟台,召开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1次葡萄酒国际研讨会,让中国葡萄酒与世界葡萄酒机构“第1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与世界接轨的大门。
光阴者,人生之过客,百代之逆旅。只有精神与文化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历久而弥新。时至今日,张裕实业报国、服务民众的初心未改,“拳拳报国心”更加深刻铭记。
秋高气爽,葡香宜人。在莱州朱桥镇,8000亩葡萄基地迎来收获的季节,15个村的600多位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曾经,地处丘陵地带的莱州朱桥镇,因传统粮食作物产量较低,农民种粮食的收入不尽人意。2013年以来,张裕在朱桥镇种植8000亩适应贫瘠土壤的酿酒葡萄,雇佣周边15个村、600多位农民在葡萄园工作,让种植户每年人均增收10000元左右。
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是张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生动写照。目前,张裕已经在烟台、北京、辽宁、陕西、宁夏、新疆等国内六大产区,布局了20万亩葡萄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带动当地果农增收致富,据统计,张裕与果农的合作模式每年能给果农带来近8亿元的收入。
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数以万计农民脱贫致富,体现的是张裕公司深情满怀的社会责任感和共同富裕的诚挚理念,而与中国企业携手,共同推动中国葡萄酒行业高质量发展,叫响民族品牌,更彰显出张裕的行业担当。
2021年,由中国酒业协会牵头,张裕、腾讯承办,成立了中国葡萄酒数字化研究院。中粮长城、威龙、王朝、中葡、茅台葡萄酒5家骨干企业作为首批酒企加入该研究院,共同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张裕公司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实业报国的理念,也以姿态承担起龙头企业的担当,谱写着“百年张裕,传奇品质”的新篇章。(来源: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