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赤水河谷产区盛典,道出了赤水河与赤水产区的万缕关联。4月12日,在“神秘赤水河·天赋酱香酒”-中国酱酒赤水河谷产区成果展暨大会现场,赤水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柳林向在场嘉宾展现了赤水与酒的缘分已久。
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处北纬28度,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总面积1852平方公里,因奔腾豪迈的赤水河而得名,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因丹霞地貌荣膺世界自然遗产而驰名,被誉为中国美的地方之一。
赤水酿酒始于唐代,精于明清,成于近代。柳林表示,探寻仁岸码头,仍有酒的文化遗留。赤水河在明代通航,清代至民国一直担负着贵州铜铅运京、仁岸川盐入黔的任务,那时,酒之于商贾“不知何处是他乡”,酒之于船工“御寒解乏又消愁”,岸上尽是沽酒处,船上尽是饮酒人。
据赤水县志记载,1952年即接收了多家私营酿酒槽坊改建国营酒厂。80年代,县酒厂年产老窖酒千吨,楠乡酒厂年产曲酒超过1200吨。70年代,赤水生产的琼浆酒、茅香酒和老窖酒畅销河南、河北、江苏、山东、黑龙江、吉林及省内各地。1986年,赤水老窖在遵义第二届酒评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同年12月又成为贵州省第四届“银樽奖”名酒。1992年,赤水老窖、赤水醇在泰国首届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上双双荣获金奖。
而今,科学也证实了赤水的酱酒基因。2021年5月-2022年8月期间,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许正宏教授团队,对赤水市发展酱香型白酒产业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赤水的酱香白酒与仁怀、习水等贵州省内酱酒产区的样品没有显著性差异。
发展酱酒,赤水产区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这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赤水河谷海拔300~4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日照1192.5小时、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间,低纬度、中海拔、微风速、微生物、紫红泥、清洁水正好适中。
这里资源要素丰富集中。水为酒之血,赤水全境352条大小河流,经丹霞峰巅直下,在桫椤竹海间渗透穿梭,汇聚成常年Ⅱ类以上的优良水质,只为成就那一杯神秘酱香的纯净体魄;曲为酒之骨,赤水河谷菌群丰富,12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优异的酶活指标。
这里酱香白酒势头正旺。柳林介绍,在大力发展白酒产业的政策支持下,赤水选择了、回到了以它命名的美丽河谷,从此偏爱酱香。我们始终秉持“匠人匠心产酱酒”理念,坚持“鼓励坤沙、严控碎沙、杜绝串沙”,目前已吸引了百年赤水、巴蜀液、丹霞、酣客、贵梁、酱河等一批优强白酒企业入驻园区,建成产能达2.9万千升,在建产能达6.9万千升,“赤水河下游黄金产区”建设正酣、10万千升产能蓄势待发。
当前中国白酒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随着新国发2号文件将赤水河流域产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赤水河谷五大产区地位更加凸显,前景更加广阔。
展望明天,赤水产区正大魄力整合万亩白酒产业用地,大手笔打造酱酒“一园两区”(即赤水市酱香白酒产业园和赤水经开区酱香白酒园区、东部片区酱香白酒园区)。
在去年9月的中国酒文化高峰论坛上,业界各位代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旅游+文化+酒”将成为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赤水步步是景、处处可游,荣获“国家 级生态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华环境奖”等多项荣誉,被誉为美的地方。
“以文塑旅、以旅促文”,赤水大有可为。赤水酱酒,按照“高起点规划、全产业聚集、大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白酒及其配套的红粱种植、包装材料、酒糟循环、污泥利用、仓储物流产业向“一园两区”集聚,确保到2025年赤水产区产能突破10万千升,力争到2035年产能突破18万千升, 全 面建成赤水河下游酱香白酒黄金产区和包材集聚区,赤水产区酱酒品牌辨识度、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 面提升。
在所有嘉宾的见证下,赤水酱酒恰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来源:大家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