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酱酒品牌的大单品暗流团购价下跌到480-500元/瓶时,这个品牌的经销商非常焦虑,这一价格比经销商打款价还低15%。这也意味着,仓库里面的货在不断贬值。
前几年,很多企业说酱酒有金融属性,会升值,现在却在不断贬值。酱酒的经销商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酱酒酒商的经营困境,让他们无能力也无意愿再从厂家进货,甚至不再续签合同,这样也让他压力开始传导游的部分酱酒厂家。而酱酒品牌和企业面临困境则是:是重新招商,还是等市场慢慢复苏?
而酱酒这一困境也在消费者层面形成了负面影响。我在浙江慈溪调研时,有消费者对我说,这个酱酒大单品在六七百的时候,他经常购买,现在价格跌倒五百他反而不敢买了。“价格相差怎么这么多?是酒质下降了?还是以前经销商赚了我很多钱?”
以上这些难题,事实上不光是某一个酱酒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酱酒产业面临的问题。那么,作为酱酒的经销商,到底要如何破解当前遇到的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需要酱酒经销商在四个方面做出调整:
厂家给到经销商一款产品时,都会确定一个建议团购价或零售价。比如,53度飞天茅台是1499,52度第八代五粮液也是1499。
而如果能够保持这一价格销售,经销商都能保持较好的利润。我在担任某品牌大区经理时,一款高端产品建议团购价就是1280元,如果以这个价格销售,经销商有三成的利润。
但这个产品是一个性的标品,随着产品在市场扩大,各地的价格变得五花八门。特别是经历了2020-2022年三年,销售场景缺失,消费能力下滑,产品价格的下滑变成理所应当。
而消费者也非常理性和现实,当他把这个价格,去跟网络上的淘宝、拼多多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相差太大。以1280元/瓶卖出的酒,在给经销商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反噬了经销商在当地的口碑人脉。而这个口碑和人脉,是依靠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而成。
如果跟着其他区域降价销售,又该如何面对以前高价买酒的消费者?一个地方,喝高端酒的人就这么多,圈子就这么大。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这款产品和这款产品的经销商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在物流一两天都能到达的当下,品牌方、酒商是时候丢掉幻想:标品,除了茅台之外,高毛利时代已经过去了!
特别是品牌酱酒,也会和浓香型白酒一样,无论是经销商,还是烟酒店,正常毛利都只会在10个点左右。
酱酒标品,凝聚着品牌方的心血,必定会有很大的投入和支持,作为厂家当时希望卖这款酒的经销商越多越好,渠道越广越高。但随着经销商和渠道的拓展,也意味着高利润很难维持,只要能维持适当的正向毛利,就已难能可贵。毕竟某些品牌的产品价格还在倒挂之中。
追逐利润是商业的本质。如果维持10%的毛利,在流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总利润仍然可观的,但如果流量不大,可能会初现亏损。
因为团购渠道的维系,需要日常打点、关系维护、售后服务等各种隐形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店租、人工、仓库,都需要成本来支撑。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盈利方式。
我看到现在有品牌开展“自替”性产品,我认为是非常明智之举。
什么是自替?就是用与标品类似的酒质或者口感,改变包装和售卖的方式(比如大坛分装),规避标品的价格困境,提升经销商的利润。
因为包装是有个性的,不一样的,让价格不容易穿帮;因为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都得到了认可,自替产品的推广相对容易;因为是大宗销售,不需要标品这样大量的推广费用,所以可以让度给经销商更多利润。因为是封闭性产品,消费者可以用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比如1000元/瓶,来界定礼尚往来的“社交货币”。
前些年,非常流行经销商直接在茅台镇某些酒厂罐装、贴上自己的商标的方式。我自己也曾在2018-2019年间,和朋友定制一款酒,终我们那款酒一瓶都没卖出去。
经销商的核心是商,优势是卖货、是团购。
而定标,则意味着要掌握监控品质,要介入产品设计,要进行品牌推广。而大部分经销商当前并没有这个能力。而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品质不稳定,就会反噬多年积累的团购人脉。
传统经销商,就是一个卖酒的贸易商,但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变成帮消费者买酒的买手?
把自己的消费者,直接变成合伙人,一起推广酒?
酱酒的消费者,和浓香型白酒很不一样。酱酒消费者大多是白酒的深度消费者,其特点是高频社交、高频用酒、单一客户用酒量大。
而要满足这些显性的需求,就需要与品牌方一起整理出系统的服务方案。
大客户,对酱酒品质要求高,对价格更敏感,对服务更有要求。很多经销商还有传统思想,认为团购资源是自己多年积累而来,对厂家业务严防死守。把这单生意搞定、服务好,才是共同的目标。
对酱酒经销商来说,赚钱才是我们的目的。该调整的思路,还是需要调整。(来源:酒业家·艾庭酱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