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现在乃至今后的中国酒界,一直热门的话题,永远是茅台;而一直绕不开的热点,则常与茅台怪像有关。今借本文,谈谈我对茅台怪象的思考。此外,谈点个人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怪象一:
线下千家店,正常没酒卖
根据网络数据,茅台有1300余家专卖店、约37家直营店(数据源自:2021年2月5日《茅台官方渠道预约方式汇总》一文)。可是,在这些店,消费者正常买过一瓶酒吗?占据城市的黄金店面位置、占了这么好的资源,却无酒可卖,此为一怪象。
怪象二:
线上“i茅台”,抢都抢不来
日均七百万人抢”i茅台”,竟然滋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代抢服务。不仅如此,还有黄牛专门研发的“黑科技”。一大堆帖子分享的是抢茅攻略——全民抢茅台,终的中签率也不过是0.34%,此为二怪象。
怪象三:
茅台特权批茅台,骗局何其多
买到假茅台是常有的事,被所谓“特批茅台的故事”欺骗,则损失更大。跟你说能拿到1499茅台的,要多加斟酌;跟你说能批到茅台专卖店的,更要多想想。要知道,酒圈里大部分的骗局都和茅台有关。
怪象四:
茅台违纪案,一茬又一茬
靠酒吃酒、一茬又一茬与茅台酒厂有关的领导们落马案层出不穷(可见于“13名高管接连落马警示靠企吃企问题依然严峻:茅台窝案背后”——中国国家监 察网站2020年7月13日; “斩断茅台非法利益输送链,推进名贵特产特殊资源专项治理”—— 《中国纪检监 察 报》2021年1月20日)。由此可见,强大的利益驱动使贪腐问题无法根除,甚至有往基层渗透的可能。
怪象层出不穷,在此不一一例举(大家可在评论区补充),而怪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是清晰得不能再清晰,超级的利润空间,是这么多人铤而走险、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我也不就此做具体分析了,直奔主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解决茅台怪象
是否应改变对茅台属性的认知?
《人民日报》等诸多主流媒体多次提到:“酒是用来喝的”。此外,酒厂不断推出的诸多控价手段仍然无法改变茅台酒市场无货、价格超高的现状。可见,口头倡导、营销调控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将茅台简单的商品化,无法解决茅台怪象。茅台,究其根本,早已非产品属性、甚至金融属性能界定。
我的理解:茅台受到工艺、生产周期、地域、储存时间的影响,每年几万吨的产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增长。从本质而言,它就是稀缺资源。
因此,我个人认为,它与国家资源(如矿产、土地、国有工程等)一样,应被界定为国家优质资源(非要纠结其资源类别,我个人将其归入文化资源一列)。
因此,解决茅台怪象,首先需要统一“茅台是国家资源”的认知。
茅台怪象
是否可参照土地矿产招拍挂办法?
2003年开始,国家规定,商业、旅游、娱乐、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拍挂方式出让。从此,通过招拍挂方式拿地,成为主要途径(矿产资源亦不例外)。
(源自网络)
让优质资源以公开透明的形式、以更合理的价格拍卖售出,可一定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其优势在于:
其一,每年可以给国家多创造数百亿的可见利润。目前969出厂价、1499开票价的茅台,市场上动辄销售3000元,这其中千余元的溢价无法在正常交易中体现,公开透明的招拍挂可以创造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正常税收。
其二,减少腐败。尽管招拍挂不是完美的,同样可能出现“围标”、“内定”等潜规则。但无论如何,公开透明的操作,还是在程度上改善了“幕后交易”的不透明现状,毕竟暴露在阳光下的交易,更能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关键是,公开透明会令茅台酒厂的领导们感到更有安全感。)
其三,令酒行业恢复正常公平的竞争业态。通过设置类似公共资源招标的介入门槛,公开竞价可让更多的酒类从业者参与,从而使市场竞争达到公平、公正效益(本提议可能会触及到茅台诸多经销商的利益)。
第四,也是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买到合理价格的茅台。起初,招拍挂难免会有价格的炒作起伏,但终会走向市场经济的合理定价。通过市场的调节,长期下来,消费者买到合理价格的茅台便指日可待。
当然,想要推动茅台资源的招拍挂绝非一篇文章能够探讨清楚,个中细则更是需要反复推敲。比如,提高对资质的要求会不会让茅台资源更加集中到一些大商、大户甚至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有国企背景的大型企业;再比如,如果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消费者会不会更加难以买到茅台,甚至导致茅台从此一飞冲天、与普通大众无缘?
但是,革新,总是值得一试。每一次的改革背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利益的再分配。茅台怪象犹如市场经济的一颗毒瘤,剜之,虽有疼痛,但须有“壮士断腕”之勇气,更要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与“志在必得”的决心。
能否“狂飙”,我很期待。(来源:渝酒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