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茅台品藏家联谊会杨柳湾论坛官方公众号“MOUTAI品藏家”发布文章《藏品跨越半个多世纪,20年的三大转折,造就茅台品藏家何申波》,深入走进每个茅台品藏家,挖掘老酒背后的“美故事”。
▋ 与茅台老酒结缘
何申波开始所从事的工作跟白酒毫不相干,他做过建筑行业,修过铁路、高速公路。1997年,十七岁的他开始在北京闯荡,来蹬三轮车载客,这样的经历持续接近两年。
何申波正在赏酒
直到有一天,一位经常坐他的车的阿姨在闲聊中提到,自己有家小卖部想转让。何申波觉得经营小卖部看起来更稳定由此,何申波成为了一名小卖部老板。
那时,很多不喝酒的家庭会把一些名酒拿去小卖部换成现金或者香烟,何申波则挂出“收烟收酒”的牌子,开始与酒有了些许关联。
何申波收来的老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茅台,彼时茅台酒还没有当今这样独树一帜的地位,老酒市场远未开启,老酒价格甚至不如新酒高。
他收来的很多老茅台存放在自己家里,日积月累,客厅、衣柜,甚至床底下都是各种类型的茅台。
▋ 时间是好的勾调师
收藏老酒给何申波很深的体会就是,时间本身就在创造价值,时间也是好的勾调师。
2005年,何申波承包了北京某高 档宾馆的商品部,面对出入宾馆的高端消费者,他认为可以试着把茅台老酒在商品部进行展示,结果没过多久,就有顾客前来询价,并且买走了两瓶老茅台,“我记得特别清楚,他买了两瓶85、86年的地方国营茅台”。
第二天下午,那位客人又找过来,向何申波询问还有多少这样的茅台酒,何申波说有100多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客人后以每瓶3000元的价格把100多瓶茅台老酒全都买走了。
地方国营茅台酒
“2005年老酒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指导价格,而且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展示、销售,结果一下子卖了100多瓶。”何申波说。
这是何申波在茅台老酒经营中真正赚到的第1桶金,也让在烟酒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意识到,茅台老酒的价值正在回归。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驶入增长快车道,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老酒的品饮和收藏价值通过网络不断扩散。
何申波当机立断,陆续在多个宾馆的商品部延续了之前的模式,把不同年代、经过亲自检验的茅台老酒向消费者展示出来。
2004年,何申波与儿子在自己公司门前
如此一来,他此前收来的、用于出售的老酒迅速消耗殆尽,于是开始从北京其他一 线收酒人员那里收购老酒。
▋ 手上老茧 鉴酒印记
接触老酒的近20载,鉴酒成为何申波每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何申波的右手食指第1关节处有一块老茧,这是他长期进行老酒鉴别留下的一处“印记”——在鉴别86—96年的“铁盖茅台”(实质为铝盖,业内俗称为“铁盖茅台”)时,需要将瓶盖稍稍拧开“放味”,通过溢出的酒香来辨别瓶中老酒的真伪和储存状况。
何申波长期拧酒盖磨出的老茧
当然,这仅仅只是何申波鉴酒的一小部分,因为不同年代、不同规格的茅台酒对应着不同的检验方法:1986年之前的地方国营塑料盖茅台是没法通过“放味”来鉴别的,塑料盖一拧就开了;再往前的六七十年代的茅台酒都是木塞,更是无法“放味”。这些尤其依赖不断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外观鉴定和感官品评相结合,流程之严谨不亚于中医的“望、闻、问、切”。
何申波鉴酒
对于当下盛行的直播带货等渠道创新是否能用在老酒销售上,何申波持谨慎的态度,他表示,很多人利用老酒的神秘感、稀缺性来误导消费者,甚至在直播平台自称行业大咖,看上去什么都懂。假酒一旦流入市场,对老酒喜爱者也是一种打击。
▋ 将心注入每一瓶茅台酒
酒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和过往的时代也在每一瓶老酒上留下了真实的烙印。何申波认为,茅台收藏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掌握有关茅台酒的基础知识,重视历史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发现老茅台的价值。
他初建了一个大约800平米的茅台老酒馆,专门卖茅台产品,包括茅台老酒、新茅台以及各类茅台文创产品。这样的模式延续至今,何申波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只做茅台这一条,再也没变。
琳琅满目的茅台酒
2013—2018年是老酒市场攻城略地的时期,特别在2016-2017年,老酒的市场规模涨幅高达85%,消费者、酒企、收藏者、拍卖行业等都把目光聚焦于老酒行业,而茅台老酒更是其中的引 领者。何申波的专注使他赶上了老酒市场的这波红利。
演示茅台品鉴三步骤“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
近20年来,何申波见证了老酒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见证了茅台老酒从被忽视,到被认可,再到被追捧的过程,他看重的经验是专心、用心、诚心,“尤其是经营茅台,更应如此”。他与茅台酒产生了很深的情结,“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对茅台的感情,那就是‘生命不息,品藏不止’。”何申波感慨地说。(来源:茅台时空)